- 电影《八佰》豆瓣评分8.3分,你觉得是高了还是低了
- 豆瓣电影评分一般几分以上为比较优质,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 豆瓣是个什么机构?为什么电影评分有时会以豆瓣为依据
- 目前豆瓣评分最低的国外电影是什么
- 我国电影评分最高的十部是什么?你看过哪几部
电影《八佰》豆瓣评分8.3分,你觉得是高了还是低了
八佰现在评分还在掉,目前已经是7.7了,正好编剧葛瑞最近在访谈里变相回答了一些争论,印证了我的一些看法,这评分高了。
之前我分析过,八佰里的每一次战斗基本上都夸张了,
第一场是在仓库里关门伏击,是把淞沪战役初期日军伏击中国军队的战斗改成谢晋元部关铁门伏击日军。
放毒气是瞎编,芥子毒气用湿毛巾更防不住,属于误导。
第二场,日本军队脱光衣服拿匕首从水路突袭纯瞎编。
第三场,拼死拉电话线,但电话线早就架好了。
杨慧敏送旗帜,是走进去的,和商会以及童子军的人一起送的。
第四场陈树生绑手榴弹自爆,结果电影从1个人夸张成一群人。
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考验。然而《八佰》的上映似乎给这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6000多场点映、上座率30%、预售加点映票房近2000万、豆瓣评分超出预期达到8.3分,并且华谊股票本周收盘还上涨了1.11个百分点。上映前夕遭遇题材问题下架,几经周折终于上映的《八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不得不说,管虎的《八佰》成功了!
不过至于《八佰》能否砍下20亿票房,杠精觉得这还要看市场的反应,但是保守估计《八佰》拿个10亿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另外说实话,《八佰》是影院复工以来,杠精看的第一部电影,而且还是这辈子第一次戴口罩看的电影。
1.谈一下《八佰》的点映成绩
6000多场点映、上座率30%、预售加点映票房近2000万,这是《八佰》在首轮点映交出的答卷。
虽然《八佰》比同期重映的《哈利波特》票房低了差不多7000万,但是有个问题不可以忽略。《哈利波特》排片占比超过了30%,并且排片场次高达6.4万;而《八佰》的排片占比因为密钥时长的原因,仅为3.4%;不过观看《哈利波特》的人次却并没有比《八佰》高出多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八佰》的平均票价实际上还超过了所有同期影片,达到了42.9元,并且最高票价还定到了94.9元。总得来说,《八佰》票价偏高了。
但是从单日点映成绩来看,国内观众对于《八佰》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
总得来说,华谊兄弟这波没亏!
2.谈一下《八佰》的剧情
以下内容,可能会涉及轻微剧透,希望不要打脸。
只看了预告片,和简介,感觉应该是低了。
八佰的口碑很好,又体现的是抗日的爱国题材,真实事件,比一些抗日神剧要好得多,而且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人间炼狱,在国际的关注下,一帮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抵抗日本的铁骑大炮。真希望这部电影能如实的反应当时的情况。
这个片子一定要支持,为了逝去的国家英雄。
《八佰》,差一点才是上乘
自8月14日19:30点映开始,截止8月15日11:55,《八佰》豆瓣1.9万人评分8.3;8月16日,豆瓣评分人数超过2万,评分8.1,也就是跌了0.2分。不过点映的票房数据还算不错,1400万人民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自《八佰》2019年撤档以来,影片今年的上映标号成为了2019年“800号”,换言之,总局为难的不是电影《八佰》,而是导演管虎本人。
不出意料,《八佰》里压根就没有孙元良这个人物,只是介绍影片背景,不得已提到这个名字几秒。
至于影片质量,怎么说呢?半年时间没有看到够水准的国产商业大片,各大电影自媒体有点饥不择食的样子,他们对影片的评价已经到了“国内战争片第一”的地位了,笔者打分8.0。个人认为,国产战争片,《金陵十三钗》《集结号》至少是排在它前面的。
一方面,群像戏刻画得没有想象那么有条理;另一方面,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在《八佰》里,有的全是“战斗”,几乎没有“政治元素”(或者说政治元素薄弱),只有喷发的情感,没有宣泄的情感。
多说一句,管虎拍《八佰》,确实是一招“臭棋”。他不能够标榜《八佰》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也谈不上多么主旋律,毕竟史实就在。由于四行仓库背靠租界,根本打不起成规模的战斗,四百名战士共战死几人,KMT“表演战”属性十足。所以,“八佰”所引起的争议也绝非只是管虎“碰瓷式”营销。
要拍KMT正面抗战,当然不是不能拍(《八佰》争议这么大,都能放出来)。只是“八佰”这一原事件撑不起这么大的意义,为什么就不能拍公认的铁血大战“血战台儿庄”“衡阳保卫战”呢?
对于《八佰》这部影片,算是已经种草很久,一定会去影院捧场,至于说评分8.3分,高了还是低了,我觉得在正常区间内,下面具体聊聊这部电影:
我知道这部电影最近惹来一下非议,简单说就是导演管虎去拜会了原88师师长孙元良的儿子,也就是台湾知名影星秦汉,先不说秦汉如何,事情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孙元良这个人,在历史上充满争议,他的事单独写一本书都写不完,反正不光彩的事蛮多,尤其在淞沪会战时,有临阵脱逃和克扣军饷等传闻,简而言之,这部电影就被和孙元良扯上了关系。但是据看过点映的人说,电影里根本没有这个人物,更谈不上美化。
现在就拿这个理由说抵制,未免有点牵强,再说电影好不好看,得起码看过电影才有发言权吧,没有一个人去电影院是为了看孙元良,都是为了看八百壮士,看谢晋元,那才是影片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八佰》这部电影,因为内容本身就有一定敏感性,八百壮士都是国军,如何通过电影的方式展示,肯定是个难题,电影局的过审环节是历经波折的,该片曾经定档于2019年7月5日公映,不过,在上映前夕宣布撤档,之后一直就是在不断的修改。
现在公映的版本,已经不知道改了多少稿,我知道很多人对于现在公映版本的尺度有微词,觉得这个不够写实等等,面对这些争议,难道导演组不知道啊,可以这么理解,我想现在的剪辑方式,已经是他们能尽的最大努力了。列如在升旗环节,做一点技术上的处理,毫无疑问也是为了过审,当什么外国人呢,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豆瓣电影评分一般几分以上为比较优质,是值得一看的电影
豆瓣电影评分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8.0以上的只要类型符合你的口味,基本上质量不会太差。但是有几个点要注意。
1,评分的人有多少,经常能看到8.0以上,甚至9.0以上的电影只有一两万人评分,因为评分的样本不够大,所以有可能不是很客观,但也有可能是高分小众电影。
2,看国产电影的评分自动加一分,豆瓣的逼神们对国产电影的宽容度不是很高,差不多质量的电影,如果是国外的就给8.0分,如果是国产的就给7.0或者6.0,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就不得而知了。
3,豆瓣评分跟猫眼评分差的还是挺多的,好多电影猫眼动不动就9.7,9.8的,其实烂的不行。从猫眼和豆瓣的评分就能看出来观众对电影的需求点有很大差别。如果你对待电影比较认真,观影水平在大众之上的话,多关注关注豆瓣。如果电影只是你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的话,猫眼明显比豆瓣更适合你。
豆瓣评分可以在你一开始看电影时帮助你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找出好的电影,慢慢的看电影多了以后,你自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体系,也就能看出豆瓣评分里的水分了,这个电影多少分比较客观公正。
豆瓣电影是国内电影评分相对中肯的,有需求了解评价的,可以参考豆瓣标准。
豆瓣评分7以上的,可以说看的过去,大概都是剧情普通,影像中等,特效一般,这类评分的,感情类电影比较多。
评分在8以上的,豆瓣是可以说是中上水平了,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影条件了,多数为动作,喜剧,剧情,而且外国片也占比大。推荐一般人去看看,普遍都能理解透彻。
豆瓣评分9以上的,基本都是看完后令人印象深刻的,甚至回味无穷,总感觉看不过瘾,这类电影大部分是动作片,科幻片,国外大片多,甚至有些还难以理解,需要人讲解。
豆瓣评分9.5以上的,这类电影,本人看来,已经超出大部分人的理解能力,多数人需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勉强理解。这类评分的电影,基本上是国外大片,悬疑片,犯罪片,剧情片为主。
豆瓣评分,6以下的,大家就不要看了,难以下咽,有的甚至可能毁三观,基本上都是烂片圈钱失败的遗弃品。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
豆瓣的评分个人认为在6分以上是可以被认可的,但是现在有一些评分与电影本身的质量并不符合,有一些电影会有一些流量明星的参演,这些明星的粉丝当然不会让自己爱豆参演的电影的评分低,他们会召集大量粉丝去给这部电影打高分,刷好评,有的电影可能确实比较吸引人,但有的电影看着评分挺高的,但是当你点进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完全就是一部烂片,与他的分值完全不符。有的还能看的下去那么几分钟,有的刚看着开头就不想看了。所以说,评分这个东西他只是一个虚拟数字,不能完全按评分来。
好电影的评分一定高,评分高的电影不一定是好电影。
豆瓣是个什么机构?为什么电影评分有时会以豆瓣为依据
一、基调:
个人看法,豆瓣是真实热爱电影有点水平的精英文青+部分虚伪无知的伪文青+水军的结合体。
二、豆瓣评分印象:
国产一律偏低0.5到1.5分,好莱坞等大片一律偏高0.5到1.5分。当然这是绝大部分情况,极个别是真实评分。
三、豆瓣偏好:
1.不怎么注重剧情逻辑等,注重人性光环,比如某些好莱坞大片随便扯点人性,或叛逆或反思或纯粹就是虾扯蛋凑数,但在豆瓣都会评论出花一样的更扯淡的理论,而不注重整体电影质量。这种片一律高分。
2.好莱坞或其他欧美名导或神导的神话,虽然大部分质量都很棒,但豆瓣虚伪文青会大力吹嘘超出实际应得分数,这些全部高分,就算闷片也会扯出新高度,典型如诺兰敦刻尔克8.4。
四、举个简单栗子:
国产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豆瓣均分约7.5。
国外类似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等9.5左右。
我们看电影总会有一些感触,比如觉得这个片真牛叉,这个片真烂啊,可是问另外一个人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
对电影的评价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事情,那么怎么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呢?
讲到这里你肯定也有答案了吧,那就是只能靠大量的评价来说明问题了,10000个人都说这个电影好,只有1个人说这部电影很烂,那么这部片应该是好片了吧。
豆瓣就是干这个事的。
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完全靠大量的打分取平均值,这个得分还是很公允的,毕竟大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比如最近“春节档”热播的三部电影,评分如下:
《捉妖记2》豆瓣评分5.2,属于不及格,所以首日票房虽然破了纪录,目前还是一路下滑中,已经被《唐人街探案2》逆袭了。这部电影确实是合家欢乐的喜剧片,可以看,但是剧情太简单,太缺乏电影的魅力了,5.2分我感觉非常精准!
《唐人街探案2》豆瓣评分7.2,这个评分在国产片中已经很高了,我也去看了,有笑点有悬疑,剧情也比较紧凑,看起来很爽,但也不能算是很经典的喜剧侦探片,所以7.2分我也觉得非常精准,这19万人还是很能代表大众的。
《红海行动》豆瓣评分8.5,这个评分是国产片的佼佼者了,所以即使没有大明星,也不是合家欢乐的喜剧片,依然有那么多观众为他打call!
豆瓣是个很好的电影评价网站,就像国外的IMDB网站一样,其实也是采用类似的评价机制,但是豆瓣也有缺点,那就是当评价人数较少时,评分容易偏高。
所以一些冷门小众电影评分会很高,超过9分,其实这些影视剧虽然质量不错,但是不值得这个高分的,只是评价的人不够多,没看过的人根本不去评,所以导致这种现象,希望以后豆瓣把评价量也作为得分的权重之一吧。
豆瓣成立于2005年,素雅色调、极简线条、大片留白、疏朗模块……在这个网站也讲究颜值的年代,素面朝天的小清新之风豆瓣很容易让人一眼爱上。
阿北是豆瓣的创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号用户。
他最初始的动机很简单,想为自己喜欢的读书、旅游、看展览、听音乐会等爱好,搭建一个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
开办后仅仅9个月的时间,豆瓣拥有五千多万注册用户。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
如今已经过去了近12年的时间,你可在以书影音起家的豆瓣,通过搜索电影名、书名进来看到喜欢的电影,评个分,写个短评,和问答区的人探讨一下剧情,因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联网上流行风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豆瓣已渐渐成为都市青年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让豆瓣的优势在内容方面,其在文艺、影音、学术、心理、亚文化上有着巨大优势
豆瓣网(douban)是杨勃(网名“阿北”)于2005年3月6日创立的一个社区网站。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是中国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
如果你在豆瓣只想体会类似微博的功能,那么你也可以关注好友,然后“友邻广播”就是类似微博一样的存在了。 但是豆瓣的独特与魅力不是在这个上面。他的电影、音乐、书籍三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你可以去参考电影、音乐、书籍的评分来进行参考选择。你也可以记录自己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读过的书。更有很多不错的影评、乐评、书评来帮你多角度的了解一部电影,一张专辑,一本书。 另外豆瓣小组也非常有趣,找到和你有相同兴趣点的小组,和大家一起闲聊。这个有些类似论坛,但比论坛的界面简洁许多。 另外同城活动也很多错,有公共组织的也有私人的。你可以去看看演唱会听听讲座,也可以和有同样兴趣的陌生人一起相聚,成为朋友。豆瓣fm就是一部网络电台,你只要选好专题,他会为你选择播放的歌曲。虽然这项功能腾讯、百度等都有类似的功能。但我喜欢豆瓣的曲库、豆瓣的推荐以及豆瓣的界面。
1. 看电影的观众需要一些评分作为参考,豆瓣里喜欢看电影的用户基数还算可以,当一部电影的评分相对较多的情况,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豆瓣相对一些其它网站,文艺青年的基数稍微多一些,评分代表了他们对一部电影的审美差异,多看些评论,确实会避免看到一些烂片。
3. 豆瓣高分电影确实很好看,评分低的烂片确实是够烂。
我是燕子燕阳,感谢邀请。
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成立于05年,网站提供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信息以及大众自由评价空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网站,它具备书籍影音推荐,同城活动,话题讨论等多种服务功能,是一个集品味,表达,交流,评价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豆瓣影响力巨大,甚至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某些影片的命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大众化网站。
今天拥有近3亿用户的豆瓣,很难跟“小众”联系在一起了,其依靠人群效应产生的市场影响力有目共睹。
2、相对合理透明的评分机制。
如何评价一部影视作品,实际上市见仁见智的事情,再好的电影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喜好,打分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个人的观感与认知,并不能直接说明电影品质,如何让评分让大众认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豆瓣依靠精密算法剔除不良因素后的评分机制。
其实豆瓣的打分机制十分简单,每个用户只有一次打分机会,虽然允许修改,但并不会作为新增分数计入,用户评分范围在一星到五星之间,每星代表2分,系统会在规定时间内不断收集心的打分数据,打分总数除以人数得出的平均分就是结果,打分人数,每星人数百分比都会明细地列于作品相关的介绍页面之上,通过这样的百分比条形结构,有经验的网友就能结合总分判断影片更为准确的质量。
p形,属于普通好片
b形,普通烂片
c形,要么是神片,要么就是水军太强
L形,烂片无疑。
除此之外,雇佣水军刷评分是业内早已被大众熟知的“秘密”,但在豆瓣,刷分已经很难刷得动了,因为这个过程会通过程序算法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识别出“非正常评分”,确认是刷分之后,从总分剔除。
3、大量资深影评人为豆瓣评分增加权威性
许多影视圈内的著名评论人常驻豆瓣,多年伴随着豆瓣的成长,很多评论人都有十分可观的观影数量,并在豆瓣上贡献了优质的影评。
4、去功利化运作
正如大家见到的,豆瓣平台除了页面广告并没有其他收入,它是行业内商业化程度极低的平台,同时,豆瓣内容与评分也是业内手功利因素影响最少的,如此经过长久的积累,逐渐将豆瓣评分与影片紧密联系,豆瓣评分也自然坐上了行业权威的宝座。
豆瓣2005年创办的网站,最初是一种社区概念网站,提供图书影视音乐方面信息的,但是无论是哪方面,都以用户的描述为主,这就和其他网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就是它不主观,而是以受众群体的意见为主要依据,我个人觉得这是个相当聪明的做法,简而言之就是提供平台,却让客户去做主人。
当年大量的网站都是以提供信息或者干货(比如音乐和电影)为主,独独豆瓣反其道而行之,再加上它简洁的界面,良好的交互系统,先进的社区群体讨论系统,吸引了大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逐步巩固了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领导地位。
我们都知道,影视音乐图书面向的是普罗大众,但是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同样的一部片子可能你觉得十分精彩,换个人就觉得不知所云,而豆瓣所掌握的这一部分人群,恰好属于中层,既不是没文化只爱看爽片又不是太过高端只欣赏文艺片的人,因此他们所描述的恰好能够兼容上下层次的意见,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代表绝大部分的受众人群(这部分属我个人意见,不一定准确)。
如此一来二去,豆瓣自然也就巩固了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话语权,也因为它独树一帜深耕多年,它的评论和描述就会产生一种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国内)。
当然了,随着时代进步,豆瓣如今的权威也受到很多质疑,毕竟大量水军涌入以后,其以人为本的理念会因流量大小而变的不够准确,但就其地位而言,短时间内是无法被撼动的。
豆瓣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看完一部电影,我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在上面进行发表、并为其打分。没有看过电影的可以参考评分,一般六分以上的电影都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也不否认低分电影,只不过现在电影数量庞大,当我们无法决择是否花上两小时去观赏时,可以通过豆瓣进行筛选。
目前豆瓣评分最低的国外电影是什么
我来给大家说说国外比较烂的电影,注意请爱护好你的眼睛。
心里有一万只动物咆哮而过,践踏着我的尊严……
说句实话里面的特效真的连五毛钱都不值,最多三毛,里面演员的表演更是一次次冲击着我的极限。
如果你问我还有没有比这更烂的,我会告诉你没有最烂只有更烂,豆掰评分2.4《未来战争2022》送给大家,有多烂就请你们自己去看吧。影片最后还明目张胆的给自己打起了广告,预知后事如何倾听下回分解,我还特意去搜了一下,果然有续集,名字叫做《未来战争2023》。
等等,我不能一个人瞎,在这里给大家隆重介绍The Asylum电影出品公司,专门山寨好莱坞大片,作品有《环大西洋》、《史前一亿年》、《变形机体》、《2012世界末日》、《霍比特人时代》哈哈,听说他的新片《环大西洋2》就快出来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出品的每部电影都是赚钱的,跟某讯很像哦!
我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告辞!
我国电影评分最高的十部是什么?你看过哪几部
小白(全部都看过的)国产电影前十名:
第一名必须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豆瓣9.6分,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张丰毅的小楼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刚,哥哥张国荣的蝶衣是倾国倾城令人心碎的柔。难忘蝶衣发疯似的喊的那一句“我要跟你唱一辈子戏,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时代背景下的爱恨情仇刻画得极好。十年浩劫时,小楼在逼迫下接发蝶衣,又与菊仙划清界限。乱世中可见人性的复杂性。小楼不是蝶衣的知己,真正的霸王是四爷。然而四爷是一个没有被虞姬爱上的霸王,霸王别姬,这一世,他们在轮回中错过了彼此。
第二名《鬼子来了》豆瓣9.2分。姜文最好的电影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鬼子来了》。之后拍的电影便一部比一部晦涩难懂。《鬼子来了》以一种喜剧的形式拍一个悲剧,真正掌握了莎士比亚的内核。姜文用这部戏希望日本人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否认。国际上有很多反思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优秀电影,比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等等。但国内反思抗战的好电影却鲜见。大部分抗战戏都是些很LOW的手撕鬼子、包子炸弹之类的国剧。姜文的《鬼子来了》用黑白胶片拍摄,有一定纪实手法,但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荒诞幽默,同时还具有力量。片中引人发笑的那句“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名: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
可惜田壮壮导演被禁拍了几年,他早期的作品极有才华,尤其是《盗马贼》。虽然本片在豆瓣评分仅7.2,但不影响它在我心中的名次。田壮壮对藏区题材的把握非常细腻。无论是开篇的天葬(可惜被删许多)以及煨桑场面,以及对男主罗尔布悲剧命运的刻画。
第四名:谢晋导演的《芙蓉镇》豆瓣评分9.1